六月至九月,是我市夏秋茶采制的黃金窗口,漫山茶園綠意涌動,茶農們指尖翻飛,正將這一季的鮮葉轉化為增收的喜悅。
智能產線提效率茶農增收笑開顏
秋陽灑落在南鄭區法鎮沙壩村的層層茶壟上,翠色隨山勢蜿蜒如浪。60歲的何家玉和老伴正彎腰在自家5畝茶園里忙碌,隨著雙手不斷起落,袋子里的鮮葉漸漸裝滿。“去年夏秋茶行情好,賺了不少。今年鮮葉價格穩,我們管護茶園更有勁頭了!”何家玉一邊麻利地將茶葉捋下,一邊笑著介紹。盡管手采比機采費些力氣,但她深知好品質能賣出好價錢。“我們老兩口一天能摘百十斤,能賣將近200塊呢!”拍著鼓囊囊的茶袋,老人眼角眉梢都漾著笑,她拍了拍裝滿鮮葉的袋子,“這日子啊,就跟著這茶香,越過越有盼頭!”
茶農的信心,源自當地茶產業的提檔升級。坐落于沙壩村的漢中農銘園茶業有限公司,今年引入夏秋茶提質增效項目,7月自動化智能生產線投產后,生產效率實現了質的飛躍。“以前一天最多處理2萬斤鮮葉,現在輕松突破5萬斤,能制出干茶約1.2萬斤!”企業負責人周奇琴指著運轉不停的生產線介紹。新產線主要生產炒青綠茶、黑毛茶,產品主供外貿市場,不僅為周邊4個鄉鎮的夏秋茶鮮葉打開銷路,更將茶葉生產周期從初春延伸至秋末,讓茶農的收益期跟著“拉長”。
車間轟鳴茶香繞 鮮葉變身“金葉子”
在西鄉縣,夏秋茶的“熱度”同樣高漲。在秀國茶廠門口,滿載鮮葉的運輸車來來往往。堆料區里,剛送來的鮮葉堆成了一座座綠色的小山,散發著清新的草木香氣。
峽口鎮江塝村4組村民趙鵬剛卸完車上的茶葉,就從會計手里接過了202.8元的收購單,他小心翼翼地將單子折好,打算和前幾天攢下的一起去兌現。“以前我們只靠一季春茶掙錢,剩下的茶葉就只能老死枝頭。現在企業收夏秋茶,我們既能多掙錢,還能把茶園管護好,來年茶葉肯定長得更茂盛。”他笑著說完,轉身去簽字領錢,腳步輕快。
走進茶廠車間,機器轟鳴聲此起彼伏,濃郁的茶香在空氣中氤氳開來。“我們從2016年就開始大規模做夏秋茶,每年5月到10月都是連軸轉的狀態!”茶廠負責人王歡介紹,如今車間每天滿負荷運轉能產干茶1萬多斤,整個夏秋季干茶產量約500噸,產值可達800萬元左右。
外貿訂單連海外好茶飄香中亞非
生產線上的鮮葉經過攤晾、殺青、揉捻、烘干等多道工序“錘煉”,褪去一身青澀,蛻變為清香醇厚的干茶。這些初制完成的好茶,隨即被送往陜西秦巴漢徽茶業有限公司,開啟品質升級的“二次旅程”——精選分級篩除雜質、精細揀剔確保勻整、嚴格品控守住標準。最終,這承載著茶農辛勤與企業匠心的茶葉遠銷中亞及非洲,成為當地超市貨架上的搶手貨。
“烏茲別克斯坦是世界茶葉消費大國,當地人習慣將茶葉熬煮后加糖飲用。我們漢中綠茶香氣足、味道濃、耐沖泡,鮮醇不苦澀,兼具品質和價格優勢,是中亞人民的最愛。”公司負責人任華江提起自家茶葉,語氣里滿是自豪。
該企業于2021年通過招商引資落戶西鄉,如今已站穩腳跟,年產量達3000多噸,產值突破6000萬元。走進企業庫房,排列整齊的茶包堆積如山。“公司每個月能發出7到10個集裝箱的夏秋茶。前不久,我們還簽下了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5000噸茶葉訂單!”任華江笑著說,為了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場,他們已在烏茲別克斯坦成立了分公司和海外倉。外貿茶的規模化生產,不僅有效解決了西鄉縣及周邊地區夏秋茶資源利用率不高的問題,更讓當地茶產業突破了季節限制,讓車間實現四季不停工,工人月月有穩定收入,茶農種茶的熱情與積極性也隨之大幅提升。
“近年來,我市深挖夏秋茶鮮葉資源潛力,以創新為驅動,成功研發并推廣了漢中蜜黃、紅茶、白茶和黑茶等多款茶葉種類,打出‘春茶+夏秋茶’組合拳,實現了茶產業從‘春茶一季’變‘三季有茶、四季有收’。”市茶業發展中心主任楊秀武告訴記者,截至8月底,今年全市夏秋茶產量已達2萬噸,產值14.6億元,分別占全市茶葉總產量的28.6%,占總產值的12.5%。與此同時,2025年夏秋茶資源開發利用也由去年的22%提高到目前的25%。
從田間到車間,從國內到海外。如今,天漢大地上的這片“綠葉”正持續釋放長效“紅利”,既為茶農拓寬了增收路徑,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而持久的發展動力。